NextDrive News
部落格

CPPA 是什麼?企業綠電採購須知

2023 / 11 / 16

2026 年歐盟碳關税(CBAM) 逼近,國際大廠包括蘋果、Google等均宣示加入RE100。尤其像台灣半導體產業、微軟、亞馬遜等資料中心,耗電量龐大,能源轉型是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。然而台灣地狹人稠的地理特性,限制綠能部署上限,企業除了太陽能自發自用外,綠電採購 (CPPA) 是不可取代的一環。

綠電並不像採購日用品般容易,企業要評估的考量,包含簽約年限、綠電採購價與自發自用相比是否划算、再生能源發電與用電時段是否匹配等複雜因素。而同樣地,綠電零售商也需克服客戶端用電數據分析、才可以提出符合用電時段的綠電組合以提升匹配率等重要挑戰。

 

CPPA 企業綠電採購協議是什麼?


CPPA (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)  就是「企業能源採購協議」的縮寫。隨著電力市場交易自由化,民眾與企業都有更多元的購電選擇,不像過往電力只能向電力公司購買,企業也可以直接向能源服務商購買長期的能源採購協議,就是 CPPA (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) 。(綠電轉供這樣買,綠電轉供、直供差別是?)

 

舉例來說今年 10 月微軟與日本再生能源開發商 Shizen Energy 簽署首份再生能源採購協議,由 Shizen Energy 愛知縣的太陽能電廠提供未來 20 年、 25 MW 太陽能綠電給微軟。這份協議便是「微軟」向「Shizen Energy」的企業能源採購協議 CPPA。(綠電需求壓力增,微軟在日本簽署首個再生能源採購協議)

 

企業綠電採購協議的現況挑戰:量大、長期、有保障才買得到

 

說完 CPPA 的本質,就不難想像:「CPPA 與企業的關係,就像是餐廳與農場簽訂的長期供貨合約」。和所有批發市場的規則相同,餐廳想取得優質的原料,相對的企業也被期待要符合「量大、長期、有保障」的基本要求。

 

一、量大

這邊的量就是指「年採購綠電度數」。雖近期台電小額綠電交易開出「5萬度」、「1萬度」兩種方案,讓購電量小的中小企業,也可以買到小額綠電。但也限定第一批得標的電號不得再參與第二批投標。近期開出的綠電決標價格高達每度 7 元,遠超過一般電價。因此對企業而言,想要買到價格合宜的綠電,恐怕在量不夠大的情況下是相當有難度。

 

二、長期

長期則是「能源採購協議」的合約期間。期間越長,對於能源服務商來說,就不需要頻繁找企業簽約買綠電。而全台最長期的綠電採購商就是「台電」。根據統計全台綠電發電有將近九成賣給台電,不僅一次簽 20 年保證收購,背後又是政府掛保證,也導致綠電發電業者對於普通企業買家興致缺缺。

 

三、有保障

最困難的一點是,即使眾多企業有意願要買大量綠電,也願意簽署長期售電合約,卻還是依然找不到綠電賣家。其原因在於能源服務商在建置風力發電案場、太陽能發電案場時,也需要向銀行借貸資金。而銀行也需評估能源服務商所服務的企業,在未來簽約的期間,是否會有履約風險?

 

也因此如第二點提到,過去大型案場的綠電,幾乎九成只能賣給台電。對發電業者與銀行融資端而言,台電很穩固。而台電買剩下的綠電又有九成由台積電買走,因此對中小企業來說,市場上綠電總是供不應求。

 

好消息是,經濟部跨單位規劃 CPPA 綠電信保機制,預計年底上路。購買綠電企業藉由繳保費給承做的公股銀行,由銀行提供履約擔保,銀行再向融保中心申請融資保證,也就是「再保險」的概念,並由中國輸出入銀行負責執行,最高保證額度 80 億元,保證成數最高 8 成,期限最長為 20 年。未來有望降低中小企業買綠電的門檻

 

怎麼買? 企業綠電採購需知

 

雖然 CPPA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不易取得,但依舊是企業淨零的最高 CP 值選項。可以想像,對企業來說,等於是將原本要繳給台電的電費,轉移向另一家企業採購「綠電」。這樣一來向台電繳交的電費減少外,使用綠電還可以進一步降低自身的碳排放量。比起建置太陽能板與儲能等實體設施的高昂建置費用,若能便宜購買到足量的綠電,對於企業來說是最高 CP 值的選擇,也難怪如此受青睞。

 

但現實很殘酷,中小企業對於發電業者、銀行來說不夠有保障,採購量小也很難被重視,此外雖台電開放小額綠電投標,但1萬度、5萬度的量體,依舊是供不應求非長久之計。中小企業買綠電還是需要另尋門路才行。

 

重點一、找綠電售電業者,克服中小型綠電發電業者,有電賣不出的困境


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綠電需求量不同,大企業因「量大、長期、有保障」可直接找上發電業者;中小企業需求小,需透過「中盤商」,也就是售電業來協助媒合配對。

2017年《電業法》修正後,台灣開放民間售電業,至今已有21家。售電業向發電商買電後、再賣電給用戶,不僅幫中小企業找綠電,還能處理繁瑣的行政程序。

可能有些企業這時想問,為什麼不能直接找到中小型電廠,和綠電發電業者簽訂 CPPA 來買電呢?

原因在於電業法規定,只有「電業」才能賣綠電。而大多數中小型綠電發電業者,因裝置容量未達 2000瓩,多屬於第三型電廠,只能將電賣給台電或是自發自用。

如果要從第三型電廠,轉型為「電業」售電給企業,首先要面臨 8~12 個月不等的行政程序。

另外轉型為「電業」,還須面臨許多電業營運的法規。例如,按現行規定,成為電業後辦公室必須設置不斷電系統,

這些規定在大型發電廠雖是合理的,但卻要求中小型光電廠也要符合大型電業的規範,明顯不符合比例原則。

也因此鮮少有中小型綠電發電業者,同時取得綠電售電業執照。

再生能源發電業 與 第三型自用發電設備 的差異

 

重點二、建置能源管理系統,掌握綠電真實需求


許多中小企業長期在設備節能上花費心思,尤其製造業多數具備中央監控系統(SCADA),可以得知用電設備的能耗與區域用電。然而僅從單場域設備用電出發,無法全面善用綠電。

需要藉由數據評估企業的用電型態,才知道適合搭配哪種類型的綠電。舉例來說台電電能轉供制度下,不同用電習慣搭配相同的發電案場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。

若是朝九晚五的產業,例如企業總部,就比較適合購買白天發電的太陽能當綠電來源,否則買了 CPPA 卻用不到的綠電。

尤其 CPPA 多有躉購機制設計,不論是否有使用到綠電都需要付費,白白多繳一筆錢。

但若是半導體產業等製造業者,則可選擇白天發電的太陽能搭配傍晚發電的風力,確保用電樣貌與綠電發電時間匹配。

更進一步看,如單一場域綠電採購量大於用電,也可以考慮餘電轉供給企業其他場域使用,才能活用綠電,提高綠電匹配率。

 

小結:企業綠電採購只是開始,關鍵在怎麼用!

對企業綠電採購者來說,買到划算的綠電當然是最高 CP 值得選擇。但買到綠電也僅是第一步,關鍵在於怎麼用!

能源轉型絕不是依靠著買綠電就一蹴可及。企業從 RE0~RE30,可能可以靠買綠電達成,

但越往「淨零」的目標邁進,用電情境只會更加複雜,你需要精準的數據幫助決策,搭配能源管理系統,才能掌握綠電真實需求,千萬不要白白花錢買了一堆用不到的綠電。

 

分享至社群
NextDrive 編輯室

NextDrive 編輯室

能源轉型不難,讓 NextDrive 編輯團隊帶你從第一步到第N步,逐步解析能源轉型議題。透過 NextDrive 與重量級客座作者,帶你了解更多真實、可行的能源轉型案例、技術應用與行動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