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說到太陽能、蓄電池等新型態能源設備,對台灣民眾而言可能最快聯想到的是大型企業、政府機關所使用。但今年開始,對於日本橫濱的 65 所中小學老師與學生來說,使用 100% 再生能源地產地銷可不是嘴上說說,而是他們每天身體力行的日常生活。
100% 再生能源地產地銷,從學校到公共設施
日本電力市場自 2016 年自由化後,市場版圖大地震。原區域型電力公司如東京電力、關西電力等,都面臨來自不同產業、帶著未知 DNA 的全新競爭對手。其中東京瓦斯便是所有新興電力公司中的佼佼者。
這次東京瓦斯提供橫濱市 65 所中小學太陽能發電設施(每所學校平均為 60 kW)與儲能設備(每所學校平均 20 kWh)並透過能源管理系統進行全面的調度管理。根據預估,中小學日常用電大約會使用掉約 20% 的發電量,剩餘電力則會被充入蓄電池,並在夜間、陰天等時段充分利用。 若蓄電池充飽後尚有剩餘電力,則會提供橫濱市的其他公共設施使用,可謂真 100% 地產地銷。
好康的電力非奇蹟!擁有全套太陽能、蓄電池設備不用花一分一毫
這個美好,且划算的故事,起源是日本因電力自由化後,延伸出的兩種新遊戲規則:Power Purchase Agreement(PPA,電力購買合同)與 Third Party Ownership(TPO,第三方擁有者模式)
所謂 PPA 電力購買合同,就是與電力公司簽訂專屬契約,只有使用了這家電力公司所生產的電力才需付費。而 TPO 第三方擁有者模式,則是這家電力公司提供能源設備給你,設備屬電力公司所有。這樣好處是身為想要使用太陽能、蓄電池的消費者,不需要前期負擔高額的設備費用與後續維修成本,就可以輕鬆享受再生能源的便利性,零進入門檻的特性,讓永續環保不再是「昂貴的選擇」。
再生電力使用者也可擔當供電人,從能源開始打通韌性城市微血管
有了太陽能與蓄電池,除了可以大幅減少尖峰時段校園用電量外,當整個市區遭逢停電事故時,此 65 所中小學也搖身一變,成為區域間的電力供應擔當,提升分散式能源應變力,讓停電時各項公共設施還可正常運作。對於電力公司來說,這些校園可不只是購買電力服務的客戶,更是未來參與輔助服務、需量反應時的「可調度籌碼」。也是眾多新興電力公司積極佈局的新能源策略!
除此之外,根據東京瓦斯預估,整項計畫可每年減少約 1700 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相當於 4.3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。讓再生能源事業不僅有經濟價值,同時滿足節能減碳、防災救難的永續與社會意義。
這麼棒的事情,難道只有日本有嗎?
各位鄉親,其實台灣第一所,以虛擬電廠為概念所打造的校園能源管理系統,即將在今年 5 月上線啦!NextDrive 本次受桃園市綠能辦公室與資科局邀請,在桃園市龜山區的文欣國小打造台灣第一所以「虛擬電廠」為概念的校園能源管理系統。如同上文所述的規劃般,校園內建有太陽能與蓄電池設備,並透過能源管理系統調度控制。
除了可充分利用太陽能外,當有越來越多中小學加入,便可透過電網雲平台架構,共同管理區域間電力供應與用電需求,增加區域電網間的可調度能力。結合自發自用與電力管理的商業模式,也是為了未來躉售紅利縮減所做的事前準備。屆時不只有政府單位才可擔任出資角色,一般企業也可透過贊助投資、獲得穩定的回報,同時讓地方小學、社區用電無虞,增加綠能佔比,也是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好方法之一。
而無論上述的 PPA 電力購買合同或是 TPO 第三方擁有者模式,背後所涵蓋的其實就是 Energy as a service(EaaS,能源即服務)的概念,如同我們過去文章(【台灣無殼蝸牛都要哭了】 連電費都不用繳!只要月付 805 新台幣就能購入「日本透天厝」)所提到:當電力市場開放,建商、家電廠商與太陽能業者都可以從提供產品的角度轉變為「能源即服務」。藉由電力銷售(無論是賣太陽能電力給電力公司、或是賣電力給住戶)獲得穩定、可預測的收益來攤銷硬體設備成本。
不只日本中央政府大力推行 Zero Energy Home 政策,文中提及的日本橫濱市政府也開始提出城市規模的零碳橫濱計畫(Zero Carbon Yokohama)。可預見在不遠的未來,隨著能源轉型的國際趨勢,將會有更多區域型零碳或是零耗能目標被施行。台灣的下一步該如何前進?能源轉型還有什麼潛在商機,請期待我們的下篇文章!
本文轉載自 BuzzOran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