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我們

最新消息

揭開台灣電力市場的新頁!推動「綠能在地化」實現能源轉型,更增加台灣的國際競爭力

2020 / 10 / 14

近幾年台灣關於能源議題的討論,達到前所未有地熱烈。從以核養綠、2025 非核家園,到綠電先行,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翻修。台灣綠能正如火如荼地快速發展,而圍繞於這些議題的核心瓶頸,就在於「電業自由化」。

台灣能源轉型的下一步:人人都可成為綠電零售商

電力市場因其公共性質,通常由政府單位經營。隨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,政府逐步鬆綁電力市場,鼓勵民間業者加入市場,透過市場機制與民間投資讓電力服務更加多元完整。

其運作方式,如同如今一二類電信,將發電、輸配電、售電分離。如此一來,即使無發電與輸配電基礎設施之業者,也可在發電市場購買電力,並透過繳交電網「過路費」來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電力方案。

而在接下來 5 年內,台電不只開放第一階段的綠電零售市場,也會把發電、輸配售電拆分為兩家子公司。未來綠能業者也可以單獨與廠商簽定長期供電合約,成為獨立於市場的「綠能電力零售公司」。

綠能躉售=人民買單的低效電力

面對 2025 綠能占比 20 %的政策目標,政府加速了再生能源的建置,尤其離岸風力發電和大面積的太陽能發電,這類可以迅速提升裝置容量的綠電,更會是重點投入項目。

隨著近年再生能源迅速發展,躉購*費率大幅降低。以太陽能為例,一般家戶裝置容量 20 瓩(kW)以下的躉購費率,從 2010 年每度 12 元以上,下滑至 2020 年每度 5.7 元,導致一般民眾對於裝設太陽能板興致缺缺,取而代之是以控股公司為主的大型集團,大規模收購仍具發展潛力的大型空地或屋頂,長期賺取躉購收益。

*躉購:在合約期間,以固定保證價格收購綠電。

這些由大型場域產生的大量綠電,因躉售緣故,將一律回到中央電網,造成以下問題:首先在輸送回中央電網時反覆的升壓、降壓,將耗損約 6 %電力。其次,再生能源間歇性發電*特質,除了在尖峰時段容易造成電網龐大負荷外,超額供給的綠電更可能因無處可去,而被白白浪費。第三,當再生能源全躉售回中央電網時,便不具備緊急事故時,做為區域能源供給的功能。

*間歇性發電:由於再生能源多仰賴天然資源,因此發電結果會因環境變因而產生浮動。

「自發自用」與「區域能源管理」成為穩定供電的解方

因此,考量到長遠能源佈局並滿足穩定供電的狀況下,「綠能在地化」是能源轉型必要經歷的重要轉折。

長遠來看,台灣首波綠能零售市場開放,不只是讓綠能業者取得電力零售市場先機,也等於是取得了參與電力調度與電力輔助市場服務的入場券。藉由電力零售市場先一步拓展服務範圍,累積用戶數與市場經驗,未來也可成為能源聚合商,提供虛擬電場與需量反應服務,為電力調度提供更多移峰填谷的彈性。

若搭配儲能系統,當電力備載容量不足時,儲存於蓄電池中的電力也可調度販售給電力公司, 多元獲利結構與獨立於電網售電,讓綠電跳脫以往「令電網不穩定」的惡名,更能成為城市電網的電力蓄洪池 。

Google、蘋果都在瘋綠電!綠能在地化帶動全球 RE100 新經濟模式

綠能在地化除了有穩定供電的優勢,更能增加台灣的國際競爭力。

隨國際減碳意識成為主流,市場對於綠電憑證、區域能源配比需求顯著提升。如 2021 年 2 月上路的用電大戶條款規定,用電契約在 5,000 瓩(kW)以上的用戶,需於 5 年內將綠能使用比提升至 10%,其方式可為自發自用、購買憑證等等。

世界科技大廠包括 Google、蘋果、微軟、三星等都是國際再生能源倡議組織 RE100 的會員,紛紛設下 2020 至 2030 年達到 100% 的淨零碳排、甚至是碳中和目標。 其中 RE100 不僅只要求會員使用綠電,也擴及旗下供應鏈。

因此綠能政策也成為各國際廠商,設立海外據點時的主要考量之一,優先開放綠能市場除了政策因素,也是為因應國際市場趨勢。

▲ 企業瘋綠電!目前有超過 200 家企業加入 RE100,訂下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。圖片來源:取自 RE100官網。

綠能發展不僅是能源議題,也與台灣科技產業合為一體。綠能在地化的好處在於,綠電可直供工商業用戶在地生產、在地使用。相比以往綠電只能售予台電,再由台電供應工商業用戶,在地化的作法更直觀。經濟面上,由於廠商可與多家綠能業者議價,簽訂長期合約,電費也將更為便宜。社會面上,由於綠電直供廠商,所有電力會優先供應內部需求,僅供過於求時才會至電力市場交易,可大幅降低電網負擔。

此外,各國也開始出現,由能源業者與鄰近社區綠能合作社、銀行共同出資,於社區建立太陽能電廠,所產生電力可滿足鄰近高用電需求,如學校、公司、超級市場、電動車充電樁等等,甚至也可與社區用戶簽約,提供長期的太陽能電力。

有別於以往固定的躉售價格,綠電直供提供了更多能源業者更多議價空間;對於高用電族群,採購綠電可有效降低尖峰時期的用電支出,也可降低契約容量與電力用量累進稅;對於社區,其出資所得亦可回饋社區發展,創造三贏局面。

本文轉載自 BuzzOrange

分享至社群
顏哲淵

顏哲淵

NextDrive聯齊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,產品榮獲日本ET/IoT Technology大賞特別獎與Good Design產品設計獎。曾任Ninecom創辦人兼執行長、美商Fresco Logic台灣區總經理,專注於能源管理服務與分散式能源議題,期望透過物聯網、雲端和大數據,創造每度電都被善加利用的智慧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