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再怕停電!日本311震後打造能源韌性社區,三招把你家變供電站 回想今年二月,美國德州同樣經歷百年一遇的極端嚴寒氣候,風雪癱瘓了大型發電機組,造成450萬用戶在嚴寒天氣中無電可用。今年五月,台灣也因歷史高溫、雨季延緩,導致電力分配失衡而分區限電。 可見全球氣候變遷早已不單是環保議題,它對各地能源供應的影響,將超乎以往想像。面對極端氣候越發頻繁的現況,我們在能源結構上該如何應對?
打造城市級虛擬電廠 政府、民間需攜手強化能源韌性 面對氣候變遷,台灣大眾需要有更全面的防治思維及具體的手段。台灣過去兩個月先後面臨嚴峻旱情與疫情升溫等多重因素,屢屢刷新用電紀錄。由於台電過往採「負載追隨」的電力調度機制,即「需求端用多少度電,台電就發多少度電」的特性,使民眾的防治思維被框限在「既然用電量高,那就趕緊蓋更多電廠」的概念,但建置電廠真是唯一解方嗎?
在家工作讓用電量創新高!疫情、缺水又限電,台灣電力有解方? 近期,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延燒、水情告急,加上幾次分區限電,除了影響生活,也大幅度改變人們的用電型態。 居家辦公造成用電創新高,日用電尖峰時段也從中午移至傍晚,今年5月24日的用電量刷新歷史五月紀錄,更創下今年單日用電量新高。同時,氣候變遷導致雨季延後、降雨量不足,使水力發電無法正常運作。
電力加值服務再進化 從HAN開啟的多元智慧應用 建置智慧電表,獲取更精確、即時的電力資料後,電力公司就有機會能根據數據延伸出更多元的電力服務。除了在用戶端能推行HEMS家庭能源管理系統,結合多種創能、儲能、節能裝置實現聰明用電外,透過App、Web等用戶端介面,電力業者也能一次整合電費帳單、氣象、環境資料,經過運算後提供用電預測、用戶電力圖表等更加個人化的能源分析報告,再推送時間電價等適合的電力服務給用戶。
完善能源生態系的關鍵 HAN電力數據新商機 智慧電表的用途,絕不只是解決電力公司抄表的困擾而已。其中由HAN (Home Area Network)所蒐集的電力大數據,才是未來發展智慧城市的關鍵DNA,藉此延伸出的商業應用都將成為智慧電網與智慧城市的核心架構,加速科技與智慧城市生態發展。
從智慧電表談台灣 HAN電力數據應用 在電力自由化的日本,售電市場百家爭鳴,其中透過HAN電力數據衍伸的「家庭能源管理系統(HEMS)」便是各大電力公司做出差異化的方式。藉由家庭能源管理系統,顧客除了可以即時暸解家庭用電資訊外,還可以連結家庭的電力設備如:太陽能板、蓄電池、電熱水器、冷暖氣等家電,進行遠端或智慧調控,取得省電舒適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