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中國宣布 2030 年碳達峰、 2060 年碳中和目標,地方政府為達績效紛紛祭出限電令以確保碳排放不超標。
日前台積電更加碼承諾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( Net Zero Emission ),等同於 30 年內將目前近 1000 萬公噸的碳排放全數歸零。同時位於中國上海,全球最大的碳權交易試行平台也如火如荼地執行中。
可以觀察到,原先面對氣候變遷的隱憂,如政府施政目標不明確、各國在減碳議題上有共識卻沒行動等問題,在企業與各國政府的努力下漸漸明朗。
事實上,從 2020 年開始, ESG 、淨零碳排、綠色供應鏈等議題日益成為主流;在國際供應鏈推動下,未來將有更多中小企業隨著大企業的號召加入,讓環保不再只是口號,還能與我們的經濟活動高度相關。
而經濟活動必不脫離能源。日本有賴於電力自由化,在回應市場綠電趨勢時,除了有企業積極響應,民眾也可以選擇各項電力方案;因此,日本的綠電不只能躉售,更發展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應用。或許,這些經驗也能成為台灣實現減碳、永續能源的努力方向。

▎日本電力自由化,讓民眾自由參與減碳生活
日本自 2016 年施行電力自由化,打破過去各地區居民僅能購買當地電力公司電力的藩籬,不再受限於地理區域。同時,電力市場的開放也吸引不同背景的企業加入,整合出前所未有的電力服務方案。
換句話說,當新電力公司發展不再受限於當地市場規模,就不一定要以公司為單位、提供多樣化的新穎服務。
以「日本自然電力株式會社」為例,他們以標榜 100% 再生能源的電力組合,再根據用電方案提供綠色證書,提供 3% 、 30% 、 100% 綠電占比的電力方案,民眾可享有安全、便宜的發電方式。

▲ 日本「自然電力公司」提供不同環境負擔的電力方案。圖片來源:自然電力公司
除了大型電力公司,地區型組織也以類似「能源合作社」的方式,提供在地居民電力與生活服務。
日本大阪的「 IZUMI 市民生活協同組合」( Co-operative 合作經濟組織)就以「不再依賴核電的再生能源」為目標,與能源服務公司「 ENESERVE 」成立電力零售事業。不同於主流電力公司,他們可提供 50 萬名會員約 50% 排碳量的電力服務,並與旗下宅配、通路等商品組成配套方案。電力方案串連各式服務,就能創造在地新商機。

▲ IZUMI 市民生活協同組合除了有多樣電力方案,也結合在地商圈優惠、老人飲食宅配等服務。圖片來源: IZUMI 市民生活協同組合
▎打破能源壟斷,市民團體也可揪夥賣綠電
隨著電力市場自由化,日本民眾不只可以買綠電,還可以透過社區集結綠電、呼朋引伴地「賣綠電」,將綠電推至市場進行交易。
以日本京都市為例,京都地方政府在 2012 年就推出「京都市地球溫暖化對策計畫」,並規劃了「市民協同發電制度」(原文為「市民協働発電制度」)項目。他們的目標是發展地方再生能源及太陽光電,並釋出 40 處公有建物屋頂,讓公民團體與企業申請、建置太陽光電系統。
特別的是,當地居民團體若想加入競標,不必負擔房屋屋頂租金。原因在於,一般廠商屋頂發電視為營利行為;但公民已繳付稅金、興建公共建築,因此基於 NGO 或社區團體的公益發展而取得公有屋頂,就可以不必支付租金。
同時,公民電廠所發出的電力採「地產地銷」,讓電力不用回到中央電網,省下傳輸電力的損耗;也可以作為在地緊急事態的電力來源,打造具有能源韌性的分散式電網。
反觀台灣現行綠電市場,主要由大企業與資本家推行,導致大部分資源集中在少數企業手中,綠電零售市場的交易量也寥寥可數。
未來,在國際供應鏈的趨勢下,中小企業要買綠電恐怕還是有價無市。但我們可以期待,電力市場能全面開放,有更多分散式的綠電資源加入市場,搭配不同電力零售方案,創造意想不到的商業模式。
本文同步刊載於未來城市@天下

聯齊科技執行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