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期,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延燒、水情告急,加上幾次分區限電,除了影響生活,也大幅度改變人們的用電型態。
居家辦公造成用電創新高,日用電尖峰時段也從中午移至傍晚,今年5月24日的用電量刷新歷史五月紀錄,更創下今年單日用電量新高。同時,氣候變遷導致雨季延後、降雨量不足,使水力發電無法正常運作。
種種因素打亂了台灣電力的需求與供給,也讓人思考,未來面對更多疫情、缺水等不可預期的情況發生時,我們如何在電網受衝擊時維持城市運作、持續發展成一座韌性城市?
▎多發綠電並不是真永續?
近年,從台積電簽署全球最大的綠電躉購合約,Apple、Google宣布加入RE100(註1)等趨勢來看,台灣身為世界主要的製造業中心之一,發展綠電不只是永續議題,更牽涉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命脈。
尤其,電動車發展、半導體製造、網路科技都依賴穩定的電力環境,同時也需要足夠的「綠電」供應量。
現今,台灣綠電多以全額躉售售予台灣電力公司。然而,綠電間歇性的發電特性,勢必對大電網運轉帶來電力不穩與調度不易的挑戰。隨著綠電占比提升,多數綠電集中回大電網的作法更是電網維持穩定的巨大挑戰。
因此,當高占比的綠電納入電力系統時,我們需要更新的思維及方法。例如:儲能系統、需量反應、虛擬電廠、輔助服務市場等策略,從多發綠電多賺錢,邁向善用綠電,提供電網服務等新商業模式。
▎台灣第一所校園虛擬電廠,模擬城市微電網

▲ 桃園市副市長高安邦聽取文欣國小AI調整用電的系統報告。
今年四月,NextDrive與桃園市文欣國小攜手打造台灣第一所「校園虛擬電廠」,就是希望創造一個善用每度綠電的商業模式。
我們優先將太陽能產生的電力用在校園用電,配合蓄電池與電動車充電樁設備,讓校園具備削峰填谷(Peak cut)(註2),調節尖峰用電(Peak Shaving)的能力。接著,經過AI演算法調校,我們成功協助校園降低尖峰用電約30%的用電量,拓展綠電自發自用的可能性。
在校園虛擬電廠中,我們嘗試在用電端就把綠電消耗殆盡。如此一來,不僅可大幅度減少長途傳輸的耗損,也可以讓綠電不再單純依靠躉售價格獲利——減少浪費,又能真正善用綠電。
這時,綠電可轉型成尖峰用電時段,讓人們盡可能使用再生能源、節約電費支出的選擇;再搭配蓄電池等能源設備,就能成為城市微電網的調度負載的手段之一。
註1:「RE100」是氣候組織「The Climate Group」與碳揭露計畫「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, CDP」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。加入的企業必須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%綠電使用,並每年提出規劃。全球有超過240家企業投入,包括各產業龍頭Apple、Nike、Starbucks等。
註2:「削峰填谷」(Peak cut)是一種調整用電的措施,例如透過用電離峰時段儲存電能、尖峰時段放電,調整電網負荷的高低落差,讓用電、發電盡量平衡。
本文同步刊登於未來城市@天下

顏哲淵
聯齊科技執行長